驳守恒之邝由方赐姓而来说法 以下是广东邝姓宗亲中比较流行的邝由方而来的说法(摘自邝守恒的族史精粹): “江南方氏支系七世祖方廷英,生三子,长子以平,讳询,号三七,改取邝姓。宋高宗建炎三年(1129年),邝询在宋朝廷任内侍(传达皇命的小官吏)。三月,发生“苗刘之变”,询公忖思朝政动乱不安,于1129年4月全家南迁广东南海大镇乡尚书朗里,构庐建业,教子成名。询公也就是广东邝氏始祖,南海大镇乡也就是广东邝姓发祥地。 以平,生四子曰谚、让、诚、谆。谆公生三子,长子一元、次子一声、三子一俊。谆公1142年登进士,1146年登科,1152年膺任临安京城大尹(汉代都城行政长官称尹),1168年,诰封光禄大夫(官名,主要掌管皇室的膳食),太子太保(辅助皇太子的官),宣城侯爵。何、冯夫人荣膺正一品夫人之封。谆公官居临安60年之久。1217年,元兵攻宋,谆公上疏缓金伐元,次年被贬辞朝,带领全家南迁惠州河源县,1219年愤闷而死。谆公逝世后,兄弟三人,秉承遗嘱,遵从父命,分居各处。一元公以世臣之子,留居河源,长守父墓。一声公迁新会县古冈(历史上曾置冈州,州治今新会城,故会城又名冈城,新会又名冈州,古冈山在新会城附近,“古冈独松真茂盛”,是新会县八景之一),为新会、开平、台山三县邝氏之祖。一俊公返居南海大镇乡。” 这个故事看上去很完美也很真实,可是事实是否如此呢? 首先看邝询这个人,目前来看史书上记载的很少,只找到以下两处: 1、《宋会要辑稿》载:“(宣和)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宣和三十二年:原稿于「宣和」下有旁批,以示校补之意。又眉批云:「宣和止七年,此三十二年误。」据《建炎要录》卷一九九,应为「绍兴」之误,当移置绍兴年间末尾。,诏:「入内内侍省、东头供奉官、寄资武义大夫邝询为久病,可将见任官特与换白云处士,赐名守宁,仍命词给告。」 ” (宋会要500卷,“会要”是当朝史官收集当时诏书奏章原文,分类排 ,史料价值很高。现在《宋会要辑稿》是清人徐松从《永乐大典》中辑出的,今人配作《补记》一册。宣和三十二年应是属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,记载内侍省、东头供奉官、寄资武义大夫邝询长期生病,任期将满,封了他一个白云处士的虚职,并赐名叫守宁,仍然享受俸禄。 2、《宋史•本纪第二十五•高宗》载:“二月庚戌朔,始听士民从便避兵。命刘正彦部兵卫皇子、六宫如杭州。江、淮制置使刘光世阻淮拒金人,敌未至,自溃。金人犯楚州,守臣朱琳降。辛亥,金人陷天长军。壬子,内侍邝询报金兵至,帝被甲驰幸镇江府。” (建炎三年即1129年,记载当时金人入侵南宋,内侍邝询给皇帝报信的事迹。) 再看看内侍是什么,内侍根据百度词条解释如下: “1、在皇帝宫廷侍奉,供使唤。《汉书•金日磾传赞》:“世名忠孝,七世内侍。”南朝梁沉约《齐故安陆昭王碑文》:“盖同王子洛滨之岁,实惟辟彊内侍之年。” 2、在宫中供使唤的人。《后汉书•乐成靖王党传》:“事发觉,党乃缢杀内侍三人,以绝口语。”明 冯梦龙 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五十回:“只见有二内侍抬一竹笼,自闺而出。” 3、官名。隋,置内侍省,所掌皆宫廷内部事物。虽亦参用士人,主要仍为宦官之职。唐,沿用不改,全部以太监充当。宋代,增设入内内侍省和内侍省,称前后省,前者尤为亲幸。在宫内执役的隶属入内内侍省,在殿中执役的隶属内侍省。其官有内侍、殿头内侍、高品内侍、高班内侍诸名。后因称宦官为内侍。清,叶廷琯《鸥陂渔话•邹广文效忠图》:“有《名宦录》,臣昔年於江南无锡道中,曾呈御览,内侍梁九功传旨‘知道’。”参阅《通典•职官九》、《续通典•职官九》。” 关于邝询的官阶,武义大夫百度词条解释如下: “武义大夫为宋阶官名。徽宗政和(1111-1117)中,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,以第二十七阶武功大夫,以代旧官皇城使,第二十八阶武德大夫代旧官宫苑、左右骐骥、内藏库使,第二十九阶武显大夫代旧官左藏库、东西作坊使,第三十阶武节大夫代旧官庄宅、六宅、文思使,第三十一阶武略大夫代旧官内园、洛苑、如京、崇仪使,第三十二阶武经大夫代旧官西京左藏库使,第三十阶武义大夫代旧官西京作坊、东西染院、礼宾使,第三十四阶武翼大夫代旧官供备库使。绍兴(1131-1162)时,改定武官官阶,“大夫”一律移到“郎”前,改武功大夫为第十五阶,武德大夫为第十六阶,武显大夫为第十七阶,武节大夫为第十八阶,武略大夫为第十九阶,武经大夫为第二十阶,武义大夫为第二十一阶,武翼大夫为第二十二阶。” 根据以上史料,不得不让人对邝询产生以下疑问: 1、可断定邝询是一个宦官,即太监。太监怎么会有子嗣呢? 2、再来看时间:“询公忖思朝政动乱不安,于1129年4月全家南迁广东南海大镇乡尚书朗里,构庐建业,教子成名。询公也就是广东邝氏始祖,南海大镇乡也就是广东邝姓发祥地。”可是《宋会要辑稿》明明记载邝询1151年都还在宫中就职又怎么会1129年跑出皇宫去南海构庐建业呢? 3、“邝姓由来南宋孝宗乾道四年(1168),有方氏讳谆,字愈平,时任临安京城大尹,因长女淑丽,受宋孝宗册立皇妃。愈平贵为皇戚,赐地宣城,封为侯爵,御赐姓邝。愈平公受赐姓邝,本为邝氏的始祖,但愈平公念其本,奉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太始祖,此乃孝义的必然之举也。清朝以前的邝氏族谱,都称愈平公为始祖,称愈平公的夫人何氏冯氏为始祖妣,称愈平公的父亲三七公为太始祖。太始祖者,始祖之父也。这充份证明了愈平公是得姓始祖,是御赐而得姓。太始祖三七公,也是得姓始祖,是因孝奉而得姓。”(摘自守恒每日一讲) 既然三七公(邝询)之子愈平公姓本姓方,1168年才因为长女淑丽被册立为皇妃才赐姓的,《宋会要》都是当时的史官记载的,记载是当时的事情。那按理史书中记载应该是方询而不是邝询才是,可为何又记录的是邝询?按守恒说法1168年前邝询还应该叫方询啊? 4、目前来看,多地的族谱都记载三七公叫邝祯而不是邝询:“始祖,祯,讳奎,号三七。朝仪公长子,妣冼/何氏,生四子:谚、让、诚、谆。公宋时以子贵,赐爵宣城侯,累赠光禄大夫,世居江南庐江县延蔓村,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封江南宣城郡,至仁宗时擎眷迁于广东南雄府珠玑里,再至高宗南渡时建炎元年丁未始迁广州府南海县扶南坊居焉,生于北宋微宗崇宁癸未二年八月初五日,终于南宋孝宗乾道二年丙戌初六日,寿六十四岁。”(摘自广东泮村族谱) 那究竟邝询是否是三七公呢?是否是后人牵强攀附上去呢?答案已一目明了。 再来看看愈平公因长女被册立为皇妃而赐姓邝的这一说法。这一说法见于广邝多地明清的族谱及碑记。 可事实真相又是如何呢?我们来看看河源邝氏最早的谱: 宋赐进士宋遇赠序 君子之于其世不可以不知亦不可以不慎也。知世之所始,则不昧其所从来。慎则尊祖敬宗之心至而不至于失其真。盖三代之宗法既发而不行,后世之所尚者惟谱牒而已。唐时士大夫家以此为最重,至于分第阀之高下是诚不不可以不慎也。然高士廉所修氏族志可谓尚矣,许敬宗复改窜而更易之,则其世之高下贵贱有失其实也。宋欧阳文忠公自为其家之族谱,序其得姓之始甚详,而谱之所载则止于率。更询至其中间缺其世而不能详者再。苏明允虽言其为味道之后,而谱之所致仅五世而止岂非慎之之意呼。河源邝氏其先世乃祖庐江郡,宋朝邝出皇妃一院,上命改赐宣城郡,世居河源,子孙繁衍。其裔绍武县尉绍祖,同弟蒲田县儒学教谕震,述职来京,思祖宗源流已远,兵寇累遭,谱牒废缺,恐世久年湮,不修谱,后人不知其所自来,乃考厥始谱。其所可知者如此,且为例于前以见所以谱之之法。一日,绍祖昆季至吾燕省之堂,请序谱。予惟士君子之泽,其积厚者其流光,其本深者其末茂。邝氏之先,为大夫、为县令、为鸿胪寺丞、为掌教,代不乏人。而既嗣世簪缨,有光于时,而其子孙蕃盛,是尤可见其世泽之长且深也。惟后之人慎其所传,亦厚其积而衍之,则邝氏之兴有逾于今日讵可量乎?是为序! 皇宋咸淳十年甲戌季冬 赐进士授将郎王宫教授青城宋遇书 (注:宋咸淳十年为1274年) 这是河源邝绍祖邝震1274年找宋朝进士宋遇做的序。这篇序的时间非常早,这在中国族谱史里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。中国人修谱大多在明代时才开始盛行,宋代族谱存世者极少。时间上只比守恒所说的册立皇妃的时间晚100年左右,我想这应该比明清的谱更有说服力。但是上面说“河源邝氏其先世乃祖庐江郡,宋朝邝出皇妃一院,上命改赐宣城郡,世居河源,子孙繁衍。”并未说改姓,只是说出皇妃,改赐宣城郡。如果真是改姓这么重要的事情才过了100年左右怎么会不记得而不提呢?而且宋遇怎么连太子太保愈平公的名字都不提呢?1274年距离守恒说的愈平公去世的时间1218年只差了56年,又怎么会不知道呢?(守恒:“1218年(南宋寧宗嘉定十一年二月十九)邝愈平在河源邝家巷去世,享年91岁”) 关于邝姓皇妃,仅在《宋会要辑稿》查到以下记载: “绍熙元年二月十五日,诏成国靓穆夫人王氏特授成国靓穆柔正夫人,信安郡夫人徐氏特授信国夫人,邝氏特授清河郡夫人,方氏特授安化郡夫人授,原误作「按」,据上下文改。,高氏特授彭原郡夫人。” (时间为绍熙元年即1190年,记载册封邝氏为清河郡夫人。宋朝后宫 |